“行業整體仍然處于下行區間,沒有企穩回升。2013年前10個月,
自動車床工具行業產銷量、新增訂單等主要運行數據累計全部負增長,但下降幅度較上年同期有所減緩。”12月20日,中國自動車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惠仁在談到行業現狀時如是說。
需求結構繼續升級
談到市場變化,陳惠仁列舉了多個進出口數據。
今年前三季度,自動車床產品進口數量下降了25%,而進口自動車床平均單臺價格卻增長了24%,反映出國內自動車床市場需求升級。
分析進口產品原產地同樣可以得出這一結論。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是我國自動車床進口的主要來源,這些地區的產品占我國自動車床總進口量的95%以上。而2013年以來,不同地區的產品在中國市場表現開始分化。其中,以德國、意大利為代表的歐美系業績最為光鮮,實現了逆勢增長,達到10%;日本下降最為劇烈,達到一半以上;而韓國及臺灣地區則下降了20%.
歐美出口我國的多數為高端產品,而中國臺灣、韓國則在中低端市場頗具競爭力。這兩者一升一降,可以看出市場需求的變化。
如果再進一步,從國內進口地區來分析,這一觀點將得到進一步佐證。國內
自動車床進口排在前三位的地區是:江蘇、上海和廣東。今年前三季度,江蘇省自動車床進口下降了20%,廣東省下降了30%,而上海卻增長了4%.
這三個地區的制造業各具特色,其中,上海高端制造業最為發達,對自動車床的需求也相對旺盛,而高端制造需要的自然是高端自動車床。
這些數據表明:國內自動車床市場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需求總量下降,同時需求結構升級。
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自動車床協會重點聯系企業數據及部分企業調研情況顯示:前三季度,特別是1~8月份,自動車床工具行業處于低位徘徊運行狀態;市場規模整體萎縮,行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矛盾尚未有效緩解;前三季度企業利潤持續下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的形勢下,出口增速下滑趨勢尚未明顯好轉;同時,長期保持增長的進口亦出現大幅下滑,進一步印證了市場規模整體萎縮的局面。
陳惠仁表示,在連續下滑的市場背景下,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這是倒逼機制作用的結果。企業在市場困境面前,從被動應付階段轉向主動順應階段,少數企業已經開始能動地把握市場。
企業的表現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其一,逆勢上揚,占比達到20%到30%.這些企業一個共同的特征是:產品有特點。盡管各有各的高招,但是都能做到與眾不同;其二,加強管理,加大******市場的力度,這是大部分企業的選擇,企業發展的路子沒有改變,但是在困境中選擇了“苦練內功”,從質量、成本等角度下功夫;其三,結構調整。一些企業進行了深層次的結構調整,著眼于長期發展,從根本上轉型;其四,少數企業還在觀望、抱怨,面對市場變化不知所措。
而目前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訂單嚴重不足、同質化競爭嚴重。2012年,
自動車床制造企業手里還多少有些上年度接轉的訂單,但在新增訂單持續下降的背景下,企業手持訂單越來越少。
訂單減少更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在一些技術門檻低的市場,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比如三軸立式加工中心、兩軸數控車床。本土企業的優勢在于價格和服務,如今市場連續下滑,只能“血拼”價格。
對此,陳惠仁表示,惡性、非理性的競爭會損害全行業的利益,協會將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活動,反對價格戰。
升級絕非一蹴而就
談到對來年的預測,陳惠仁表示:“不會跟今年有太大的差別。企業必須對轉型升級有深刻的認識,解決了認識問題,才能找到爭取的道路。”
他認為,在當前階段,行業的轉型升級需要首先解決幾個認識和實踐問題。。一是轉型升級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經濟當前階段的增速放緩,絕非簡單的周期性下行,而是有著深刻復雜背景的。在當前形勢下,尤其要徹底放棄對政府進一步推出強力經濟刺激計劃的期待,放棄對中低端市場需求強力反彈的渴求,因為上述期待和渴求都是不切實際的。
二是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行業實踐已經反復證明,完全靠速成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實現轉型升級,必要的課程是不能精簡的,必要的環節是不能省略的,關鍵的難點是繞不過去的。轉型升級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行業分化、重組和優勝劣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誰轉得更快,誰轉得更徹底,誰就將取得競爭先機,成為競爭的勝者。
三是轉型升級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行業的轉型升級沒有現成的通用模式可供遵循和套用,更不能指望行業企業整齊劃一地按照某種模式實現轉型升級,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我國自動車床制造業早已成為充分市場化的產業,在這種產業發展環境中,行業企業在國家法律法規框架下,在國家產業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根據自身實際所選擇的轉型升級道路,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不應該受到過多的指責或干預。
四是轉型升級的核心目標是競爭力。到目前為止,主要品種規格的中高檔產品中國基本上都“能做”了,但形成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還不多。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和行業采取的主要技術路線密不可分。至今,行業仍然采用以跟蹤模仿為主的實用主義技術路線,這種技術路線具有起點高、周期短、速度快的相對優勢,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也很容易表現為“形似神不似”。在未來一段較長的時期內,“做不好”將日益突出地成為行業面臨的主要矛盾。因此在行業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必須投入足夠充分的注意力和資源,努力實現一個更高水平的跨躍,即從“能做”到“做好”的跨躍,也即實現中高檔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升級和跨躍。
五是轉型升級是企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關于行業的轉型升級,還需要解決另外一個認識誤區,即轉型升級主要是指技術范疇的事情。但就技術而技術,就產品而產品是不可能有效實現轉型升級的。我國與發達國家競爭強手間的差距絕非簡單的技術和產品的差距,盡管我們差距的外在表現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是差距的內在本質卻是企業的綜合素質。因此,要實現企業的全面轉型升級,必須著眼于企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我們不但要著眼于硬件投入,還要著眼于軟件建設;不但要著眼于技術進步,還要著眼于管理升級;不但要著眼于物,更要著眼于人;不但要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也需要頂層體制保障;不但要著眼于制度建設,尤其要著眼于文化培育。難于想象,如果沒有德國企業近乎刻板的嚴謹縝密和誠實守信,怎么會有德國制造的卓越品質。